4月人形融资 | 没有“爆款”,融资额同比暴增4倍
统计 阅读时间大约5分钟(1684字)

1天前 4月人形融资 | 没有“爆款”,融资额同比暴增4倍

来源:文心一言
2025年前三个月,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投资热潮正在重塑。

作者:Levi. 出品:高工人形机器人

在2025年前三个月,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投资热潮正在重塑:资本从扎堆下注本体企业,迅速转向上游核心零部件。本体估值水涨船高,新创企业数量锐减,推动资金链条逆向流动,开始围猎性价比更高的供应链环节。

然而到了4月,行业融资热情有所降温。无论是融资数量,还是融资金额,都出现了下滑。单笔过十亿的“爆款”融资缺席,取而代之的是均匀分布的亿元级交易,每一个项目的融资额大致相当,资本趋于理性审慎。

更微妙的变化在于,融资标的结构正在再度回摆。上游零部件与具身大模型依然是焦点,但本体企业接连公布多起案例。这或预示着,本体赛道正在进行下一轮融资周期。

有本体企业创始人透露,企业内部对2026年的资本收缩已有预期。他们选择趁赛道火热阶段提早进行“防御性融资”,为即将到来的资本寒冬积蓄弹药。

据高工人形机器人不完全统计,4月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14起融资事件,其中13起来自国内,1起来自海外。国内已披露的融资总额近17亿人民币。

2025年4月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融资情况


相比之下,3月全球人形融资共18起,总额近61亿元,其中国内贡献了17起、31.75亿元。而在2024年同期,国内仅有4起,总额约3亿。

总体来看,尽管4月融资额环比骤降46.46%,但同比暴涨超过4倍。

资本正在进行内部调整,但相较去年,人形机器人行业在资本市场上的热度与信心,依然是断崖式领先。


触觉传感器成资本新热点

从融资企业的领域分布来看,13家企业中有7家专注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本体,4家聚焦传感器,1家布局丝杠,1家深耕具身大模型。本体企业占了半数以上。

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多家自称“本体企业”的新创公司,技术亮点多集中于具身大模型。选择软硬件全栈开发,更多是为了适配国内供应链的绝对优势,以及规避国内对纯软件商业模式的认知滞后。

有企业CEO对高工人形机器人直言:“中国供应链那么强大,不做硬件实在浪费。而且国内市场还没有养成为软件付费的意识,就像SAAS在国内一直没发展起来,要赚钱还是要软硬件都搞。”

这,几乎成为新一代本体企业的共识。

2025年频频完成融资,累计融资额近一亿美元的星海图就是其中之一。

4月3日,星海图宣布完成A2、A3轮系列融资,总金额超3亿元人民币。新投资方包括凯辉基金、联想创投、海尔资本,老股东IDG、高瓴、百度风投等跟投。据悉,他们正在以50亿元估值,接洽下一轮融资。

官方资料称,星海图目前已成为国内极少数同时具备端到端AI算法能力、全链路正向研发制造能力以及实际商业化验证能力的具身智能公司之一。

他们目前已推出R1系列仿人形通用机器人,包括数据采集双臂移动平台R1Lite、全尺寸仿人形机器人R1、新一代仿人形通用机器人R1Pro这三个不同型号。

更关键的是,包括Physical Intelligence、李飞飞团队在内的顶级机构,已将其R1Lite作为实验硬件平台。

与此同时,另一个新焦点正在浮现——触觉传感器。

长期以来,作为一个前沿且垂直的核心零部件,触觉传感器的存在感薄弱。但随着行业对精细操作的愈发重视,以及手部动作数据的严重稀缺,触觉成为突围的关键。

有触觉传感器企业创始人表示,有效触觉数据的加入,能够让操作模型训练的数据需求降低500倍,大幅降低训练成本与周期。

而在该细分赛道,帕西尼感知,无疑是4月最亮眼的玩家。

4月底,帕西尼感知获比亚迪超亿元战略投资。这是比亚迪本年度首笔重磅股权投资,也是他们在具身智能领域完成的最大单笔投资。

据官方资料,帕西尼自研的6D霍尔阵列触觉传感器,可在1秒内完成百万次超高采样,实时捕捉15种触觉信号,力识别精度达0.01N,采样频率是人类皮肤感知频率的两倍。

相比于国内的热闹,海外融资市场在这个月稍显冷清,只有一起收购事件:

全球最大的AI开源平台Hugging Face收购法国人形机器人公司Pollen Robotics。此次交易的金额并未公开,收购完成后,Pollen Robotics的联合创始人以及公司约20名员工将加入Hugging Face。

此外,有多家媒体报道称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Figure AI正在洽谈C轮融资,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预计金额高达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9.3亿元),一旦成功,他们的估值将飙升至39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78.36亿元)。

不过截至目前,交易仍未正式官宣,市场继续保持高度关注。

结语

或许有人会将4月融资金额的大幅下降,归咎于朱啸虎质疑言论的“余波”。

但多家人形产业链企业向高工人形机器人透露,他们正在洽谈、交割多轮融资,只是出于市场节奏考虑,暂未正式对外公布。

至少目前来看,在2025年,资本对具身智能的信心依然澎湃如潮。

而初创企业,也因对未来资本寒冬的隐忧,选择主动进行“防御性融资”,为后续研发、落地与量产提前储备弹药。

但资本的狂热,能否同步拉动行业技术与商业化的质变?

最终的答案,依然要静待企业们回答。

e6668a8c41291e78b5777119ae5ac45.jpg

推荐阅读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user_occu}}
{{item.author_user_sign}}
×
右键可直接复制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