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evi. 出品:高工人形机器人
作为迄今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公司,Figure AI的一举一动,正在左右整个行业的走向。
在特斯拉之外,Figure被公认为最有希望率先造出通用人形机器人的企业。无论是本体设计、具身大模型,还是商业化落地速度,Figure都是全球人形机器人公司对标和追赶的对象。
一位国内上市零部件企业负责人坦言:“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就是在追特斯拉和Figure。大家都在等Figure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摸着他们过河。”
随着马斯克半年多来的“不务正业”,特斯拉Optimus项目步履放缓,Figure顺势上位,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的新旗帜,风头正盛。
但就在外界对Figure热捧之际,CEO Brett Adcock突然在社交媒体公开怒斥著名商业杂志《财富》,指控其发布“令人震惊的失实报道与虚假信息”,尤其在描述Figure与合作伙伴关系时,“充满了错误和彻头彻尾的谎言”,并宣布将采取法律行动。Adcock还将这条贴文设为长期置顶,引发行业侧目。
要知道,面对过往无数质疑,Figure从未正面回应。这一次,Adcock为何选择了正面硬刚?
Figure遭遇史上最大信任危机
Adcock这次罕见的激烈反应,背后是Figure AI声誉可能遭遇创立以来最大的危机,甚至可能动摇其资本故事的根基。
《财富》杂志的编辑Jason Del Rey在4月初,发表了一篇名为Is the CEO of the heavily funded humanoid robot startup Figure AI exaggerating his startup’s work with BMW?(《获得巨额资金支持的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 Figure AI 的首席执行官是否夸大了其初创公司与宝马的合作?》),矛头直指Adcock在Figure的商业化进展上,存在严重夸大乃至虚假宣传的嫌疑。
文章指出,Adcock曾多次高调宣称,Figure机器人已经在宝马南卡工厂“成规模部署”,并完成“端到端生产操作”,还在社交平台发布了多段现场视频,声称“这不是测试,这是正式生产”。一时间,Figure成为行业最受热捧的人形机器人企业。
然而,当编辑联系到宝马方面的发言人Steve Wilson时,真相远没有Adcock描述得那般激动人心。
Wilson证实,截至今年三月,Figure的人形机器人只在非生产时段进行简单的零件搬运训练,主要承担的工作是“用双手从物流集装箱中拾取零件,并将其放置在一个夹具上”。
更关键的是,Wilson明确表示“任何时候都只有一台 Figure 机器人”在执行任务。这意味着,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任务的复杂程度上,都远低于Figure的“成规模部署”宣传。
这与Figure之前公布的视频信息有诸多矛盾。在多个视频中,Figure 展示不止一台机器人在宝马工厂中,并且他们也多次强调不止一台Figure 02已投入生产。
例如在去年 11 月,他们就宣称在宝马汽车工厂工作的 Figure 02 机器人每天已经能够完全自主地完成 1000 个安插汽车金属件的任务。
对于Figure 02具体部署数量、作业内容的详细信息,宝马选择了沉默,拒绝就Adcock公布的合作细节进行评论,只表示将在5月的新闻发布会上披露更多细节。
基于这一连串疑点,Del Rey在文章中直言不讳:“ Figure所谓的“人形机器人造车团队”,很可能只是炒作出来的幻象,这也让Adcock过去发表的豪言壮语蒙上了一层不小的疑云。 ”
而这,也是Adcock必须发起反击的根本原因。
Figure正站在最危险的节点上:一边是几十亿美金的资本高压,一边是明星媒体刺破泡沫的质疑。这场信任危机,如果不强硬回击,Figure可能会失去的,是通往人形万亿市场的入场券。
Figure冲刺:融资、交付与建厂的生死时刻
Figure无疑是近年来,人形机器人行业最大的资本宠儿。
截至2025年初,Figure已完成7.5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4.94亿元)融资,成为全球累计融资额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公司。
目前,他们正冲刺新一轮重磅融资。据路透社报道,Figure正在洽谈C轮融资,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预计金额高达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9.3亿元)——几乎是过去累计融资总额的两倍。
一旦成功,他们的估值将飙升至39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78.36亿元),跻身全球估值最高的十大未上市初创企业之列。
资本如此押注Figure,很大程度上看重的是其快速推进的商业化进度。
去年12月,Brett Adcock宣布,Figure已向首位客户交付人形机器人Figure 02,并正式投入仓储与制造场景作业,成为继Agility Robotics之后,“全球第二家通过人形机器人创造收入的企业”。
虽然未公布客户具体身份,但行业普遍猜测,这位神秘客户正是宝马。
进入2024年2月,Figure又向第二位商业客户交付了Figure 02,并宣称在30天内实现了单一神经网络控制下的端到端作业。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Figure并未将交付局限于科研、展演等传统试点场景,而是直接切入了制造业这一高标准、高门槛的应用领域。
为了支撑规模化落地,Figure还同步宣布建设BotQ人形机器人工厂,首条生产线预计年产12000台机器人。
如此迅猛的商业化节奏,让Figure在一度步伐放缓的特斯拉面前风头无两,迅速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新先锋,也让资本市场对其未来充满期待。
然而,正当Figure寻求融资与产能双重扩张的关键节点,《财富》的质疑无疑是一记重击——一旦Figure无法用确凿证据捍卫自己的商业化故事,不仅15亿美元融资存在生变风险,建厂计划也可能延宕,甚至直接打破其通往规模化闭环的梦想,让Figure在人形机器人竞赛中彻底落后。
Adcock选择以激烈措辞回击《财富》,并放出法律行动威胁,背后是对潜在失控局面的深刻警觉。
与此同时,在国内市场,朱啸虎关于人形机器人泡沫化的发言,也在资本圈引发了暗流涌动。
行业冷静地意识到,虽然人形机器人无疑是未来,但在被称为“量产元年”的2025年,现实的冷酷问题依然摆在眼前:
机器人是否真正具备生产力?
是否真正实现规模落地?
是否真的有人愿意掏钱买单?
截至目前,许多本体企业的回答,依然停留在“试点”“POC验证”“正在跑起来”等模糊表述。真正能稳定运行、创造可观商业价值的人形机器人,或许仍未出现。
在这种不确定中,Figure的进展,不仅关乎自身生死,也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风向标式的存在。
截至目前,Figure尚未就宝马工厂部署进展拿出有力佐证,《财富》方面也未作进一步回应。随着5月的临近,宝马的新闻发布会或将成为关键转折点。
是继续高歌猛进,还是迎来冰点时刻?
人形机器人行业,已经站在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